

「微生态峰会2023」主礼嘉宾包括(左起)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主任黄秀娟教授、中大校董会主席查逸超教授、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先生。

「微生態峰會2023」吸引逾400名來自各地的與會者。

中大医学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合办「微生态峰会2023」,探讨利用肠道微生态科研的高速发展,打造香港成为创新医药产业的亚太区枢纽。
左起: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先生和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

陈家亮教授指出,肠道微生态的市场年均複合增长率(CAGR)高达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他呼籲政府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医药认證,香港应联同大湾区建立区域性的药物监管及认證中心,用以审批叁地的创新药物研发,并提倡在落马洲河套区建造现代版「挪亚方舟」,用作储存数量庞大的肠道微生态生物样本。
黄克强先生认同应在香港建立区域性甚至是国际药物认證及审批中心,以挽留科研人才,吸引更多海外企业进驻。

黄克强先生表示,科技园公司一直与「官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为科研人才提供全面的生态圈支援,协助他们将医疗科研转化,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造福人群。
(香港,2023年 1 月 13 日)—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以及香港科技园公司今日於科学园合作举办「微生态峰会2023」。峰会云集20多位肠道微生态科研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及医疗产业人士,探讨利用肠道微生态科研的高速发展,打造香港成为这项新医药产业的亚太区枢纽。
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应用
肠道内有一亿个神经元,比脊髓上的神经元还要多,因此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第二个大脑」。最新医学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不单影响肠胃功能,很多健康问题例如免疫力、敏感、肥胖、结肠癌、自闭症、抑鬱症及脑退化等也与肠道微生态息息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势将成为预测疾病的新一代诊断工具。
崭新医疗科技令肠道微生态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最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把肠道微生态转化成口服药物,治疗可致命的难辨梭菌感染。中大医学院亦成功研发侦测大肠瘜肉及早期肠癌的细菌基因标记,并在本地市场推出。随着生物科技起飞,新一代益生菌将有助治疗结肠癌、糖尿病、肥胖、自闭症和脑退化等疾病。
中大医学院是研发应用肠道微生态的先驱
中大医学院汇聚世界级的肠道微生态专家,一直领导全球肠道微生态的科研发展。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札根香港科学园,滙聚国际专家人才的枢纽,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及其生物医药生态圈携手推动相关转化研究。
作为亚太区唯一一所得到英国专家认可的肠道菌移植(FMT)中心,中大医学院自2015年起已进行了近550宗FMT治疗,这数字更是欧洲17个中心总和的三分之一,足见本港有经验、知识、技术和专才成为开发肠道微生态新医药的亚洲龙头。过去20多年,中大医学院研发的多项非入侵性消化道癌症的生物标记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团队的研发管道包括诊断自闭症、长新冠、克隆氏症等。团队亦自2019年起,与内地多间医院建立网络,收集全球最大规模、涉及 10万名母婴的样本库,以瞭解初生婴儿的肠道微生态对健康的影响。
香港有条件成为亚太区肠道微生态新医药产业枢纽
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表示:「香港绝对有条件成为肠道微生态新医药产业的亚太区枢纽,因为我们有国际级科研人才、先进技术及知识产权保障。而肠道微生态的市场年複合增长率(CAGR)高达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我们呼籲政府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医药认證,香港应连同大湾区建立区域性的药物监管及认證中心,用以审批三地的新药物研发。相信这个法定机构能有效吸引医药企业及人才,把香港打造成新医药创科枢纽。」
港府近日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土地、人才和资金等各方面提出发展策略,足见现在是推动『官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时机。我们亦提倡在河套区提供土地建造现代版『挪亚方舟』,用作储存数量庞大的肠道微生态生物样本。」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表示:「我们很荣幸与中大医学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合办这次的『微生态峰会』,将香港於肠道微生态研发领域的科研成就推广至大湾区甚至亚太区。科技园公司一直与『官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为科研人才提供全面的生态圈支援,协助他们将医疗科研转化,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造福人群。在过去五年,科学园内的生物医药公司从50家,增加至目前约180家,反映医疗科技市场持续发展。
我们将会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及港府《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机遇,善用香港国际化优势,支援更多创科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樑 。」
「微生态峰会2023」举办多场座谈会,由来自世界多国的重量级学者和医药企业领袖,讨论如何把握肠道微生态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